×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很有意思同学之:】{六七十年代之台湾流行音乐及其他}。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六七十年代之台湾流行音乐及其他}

作者:spitfireto (很有意思)

=========================================================

在整个六七十年代,在台湾流行音乐界甚至整个演艺界中,基本上是大陆人把持。年老的是大陆过去的,比如庄奴,而年轻的,比如邓丽君、林青霞、凌峰等等。原因很简单,这些所谓眷村子弟,因为没有本地人的财富积累比较难于在社会谋生,而反过来又比较开放,富于文艺才能,而纷纷进入演艺圈。他们都是后来所谓蓝营的。

由于作曲者身份的构成,当时台湾本地流行歌曲的创作源泉,基本是两个: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第二个是大陆,特别是北方地方戏曲的影响。早期琼瑶的电影插曲你经常能听到莲花落的花腔曲调痕迹。

当然,日本流行音乐的影响比这些本地(不是本土)作曲家们的大得多。原因很多,比如经济的影响(日本经济发达)造成文化的优势,又比如日本当时对音乐作品(包括流行音乐)的细致要求,和台湾制作粗糙的对比等等。其实还有一个我总结的音乐结构的原因,也很重要。这就是商业曲式的选择(我没有打错字,不是商业趋势,而是商业曲式)。

不管是当时台湾所受美国乡村歌曲的影响还是北方戏曲的的影响,其结果都是易于上口的分节歌曲式。也就是同一段旋律,非常好听,也上口,然后填上歌词。非常抑郁传唱,从而成为流行歌曲。典型的就是《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但是,这种歌曲,对于商业模式来讲,非常不利。说实话,如果不是邓丽君唱过,这类歌不太会成为一首成功的商业化流行歌曲:一方面情感表达比较简单,在一首歌曲中,只有一个基本情绪,感情比较难于大范围的发展。更容易成为群众歌曲,而不是歌星歌曲,因为谁都能唱。如果不是邓丽君把“娓娓动听”拉到那么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的话,很难想象这些歌能成为一个歌星的代表作--谁都能唱。

当然,另一个极端就是比如歌剧的咏叹调。很多也很好听,但是平时你听不到大街上大家哼唱--太难了。不仅仅唱着难,很多曲式复杂到了很多人不太可能从头到尾哼下来。

但是日本流行歌曲,或者说绝大多数日本流行歌曲,采用了一个非常商业化的曲式:ABA的三段体曲式。并且在作曲的时候,有意无意采用了一个非常商业化的模式:

先有一个非常上口的A段。这一段,非常符合亚洲人的审美:通常都是四句:一句起,接一句和第一非常像的承,然后是个局部对比性的转,最后是一句几乎重复第一句的合。这一段通常非常好听,容易上口。难度也比较低。让听众听一遍,就能大概哼下来了。这一段的商业目的就是让这首歌成为“流行歌曲”。

然后接一段非常对比性的B。这一段或者有高音,或者有比较复杂的节奏,或者要求非常特别的音色。总之,这一段既和第一段在情感上形成极明显的对比,可以形成更为复杂的感情变化和表现,同时有充分发挥某个歌星的特点。这一段的商业目的就是让这首歌不成为群众歌曲,而是某个歌星的专属作品。

然后再回到那个非常好听,非常上口的第一段。目的是加深印象,让你出门就能自己哼唱。有的时候,还会再回到B,但是不是必要的。

所以就会造成一个很有意思的KTV现象:听到一首歌的伴奏响起,很多人拿起话筒,可以非常享受、非常流利地唱完大家耳熟能详的第一段,然后就唱不下去了。但是等到第一段再现,又可以唱下去了。

这种结果的好处就是,既能成为流行歌曲,又不会成为群众歌曲。因此在商业上会非常成功--人人能唱(至少一部分),但是除了原唱歌星,谁都唱不好!

这是那个年代日本流行歌曲的秘诀--至少我这么认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梦想天空 / 【很有意思同学之:】{六七十年代之台湾流行音乐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