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From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nsequence of the Korea War for China

决策失误所带来的后果并不仅仅体现在人员和兵力的损失,战争的延长对中国经济建设 的影响更为严重。战争爆发前,中国政府曾设想在 1951 年将军费开支从 1950 年占预算总 支出的 43%减少到 30%,而用 70%来进行经济建设,但战争的爆发,特别是转入持久战,迫 使中国把 1951 年国家预算中军费开支的比例提高到 45.64%。如果说因情势紧急,中国决定 将苏联提供的 3 亿美元低息贷款全部用于购买武器装备(原计划仅 4000 万美元)尚属不得已 而为之,那么从 1951 年起大规模增加军费开支就完全是战争长期化的结果了。当年的总预 算因战争增加了 60%,而总预算中直接用于朝鲜战场的就占 32%。 两年以后用于经济建设 的贷款仍然很紧张。1952 年 9 月周恩来访苏时请求苏联在今后 5 年中再贷款 40 亿卢布,但 其中大部分还是用于军事和国防,购买工业设备的仅有 8 亿卢布。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消耗 各种作战物资 560 余万吨,战费开支达人民币 62 亿元,其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 可以想见的。

中国未能及时改变战略方针的另一个后果是造成了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孤立地位。朝鲜 战争爆发前,关于联合国的代表席位问题已经出现了有利于新中国的趋向,特别是与印度建 交和与英国进行建交谈判的情况对联合国其他成员国颇有影响,以至美国国务院也决定不再 使用否决权阻挠联合国接受新中国的代表席位。直到 1951 年 1 月 8 日英国首相艾德礼还致 信杜鲁门指出,英国政府历来反对“由联合国通过一项谴责中国是侵略者的决议”。然而, 当中国表示拒绝联合国提案后一切都变了。十三国提案(特别是补充意见)本来是出于对中国 的同情立场,联合国能够通过该提案也表明了多数国家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以及要求和平的愿 望。中国决策的根本失误就在于不仅拒绝这一提案,而且还指责其为美国的阴谋,结果伤害 了许多国家的感情。1 月 30 日联大政治委员会即以 44 票对 7 票(7 票弃权)通过了美国提出 的控诉中国为“侵略者”的提案,这无疑表明了联合国多数国家对中国的失望,尽管其中不 乏受美国操纵的因素,但人们由同情转为反感的心态也是明显的事实。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问题从此被长期搁置起来。

不仅如此,5 月 18 日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一项实际上以美国要求为蓝本的决议,即对 中国大陆实行禁运。大约半年之后,美国经济事务助理国务卿索普在一份声明中宣称:“已 经有 43 个国家接受和积极贯彻了联大决议,它们原来都是向中国出口战略物资的主要国家。” 经济封锁的结果是迫使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不得不过分依赖于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在中国 对外贸易总额中,中国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贸易额的比重 1950 年为 32.4%,1952 年 为 52.9%,1953 年为 72%,此后直到 50 年代末一直保持在 70%以上,其中对苏贸易额占总 贸易额的 50%。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础,建国初期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基本 是靠苏联的 50 项援华工程实现的。1950-1952 年中国全部固定资产实现新增金额合计 59 亿 元,而苏联援建的部分重点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新增固定资产即达 41.39 亿元,苏联因素在中 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而一旦中苏关系恶化,过分倚重于苏联的经济纽带 断裂必然会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害。

对于新中国的统一大业来说,朝鲜战争的延长无疑也起到了决定性的阻碍作用。中国人 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本来是指日可待的,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虽然对此有所延搁,但美国这 150 时仍有意与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保持一段距离。如果及时停战,并按照联合国建议由英、美、 苏、中四国会议讨论台湾问题,据当时联合国多数成员国的倾向性意见看,台湾问题的解决 要比后来简单和有利得多。但在中国拒绝了联合国的建议后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不仅多数 国家的立场转向不利于中国,美国政府也迅速加强了对蒋介石政权的援助。根据国务院的要 求,1951 年 2 月杜鲁门专门拨出 5 亿美元作为对国民党陆军的无偿援助。此外,国防部还 为援助台湾准备好了价值 520 万美元的海军装备和 1600 万美元的空军装备。1952 年美国又 对台湾提供了大约 3 亿美元的援助。特别是 1952 年 3 月 22 日由参谋长联席会议起草的国 家安全委员会第 128 号文件,标志着美国对台政策的根本性改变。文件强调了台湾对美国在 远东的地位的“极端重要性”,还提出了三点政策性主张:第一,在必要时采取单方面行动, 确保台湾能用作美国军事基地;第二,第七舰队继续行使保护台湾的使命;第三,发展台湾 的军事潜力。这种政策性转变随着战争的拖延而愈加走向极端,直到战后美台“共同防御条 约”签订,两岸统一终于成为遥遥无期的政治愿望。

从国际政治格局的更为广阔的视野观察,人们发现,战争结束以后世界并没有得到和平 和安宁。朝鲜战争大大加剧了以美苏对抗和两大阵营对峙为特征的冷战状态。中国介入朝鲜 战争被看作是“国际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冲突延长两年多的结果是助长了在战 争爆发后出现的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如军备竞赛和北约扩充及其军事化,同时也无限期地 消除了任何残存的一点恢复中美友好关系的希望。战争使美国对外政策更深地陷入了僵硬的 冷战立场,其结果不仅让美国最终背上了蒋介石这个它曾经一再想摆脱的包袱,还迫使美国 不断加强军备,扩大其在经济和军事上所承担的义务,并由于实施对华遏制方针而迈出了通 向越南战争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中国成为人们眼中的世界强国的副作用在于被认定是“苏 联军事力量的延伸”,中国的参战,特别是顽固地拒绝联合国议案,被西方认为是社会主义 阵营统一指挥的杰作,是莫斯科的命令使然,其结果之一是在西方国家眼中中苏确实已成为 “铁板一块”。中国终于被牢牢地捆绑在本来是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冷战战车上,甚至由于 毛泽东那被战争激发出来的革命冲动而比苏联更深地陷入了与美国敌对的漩涡。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历史 / From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nsequence of the Korea War for China

    决策失误所带来的后果并不仅仅体现在人员和兵力的损失,战争的延长对中国经济建设 的影响更为严重。战争爆发前,中国政府曾设想在 1951 年将军费开支从 1950 年占预算总 支出的 43%减少到 30%,而用 70%来进行经济建设,但战争的爆发,特别是转入持久战,迫 使中国把 1951 年国家预算中军费开支的比例提高到 45.64%。如果说因情势紧急,中国决定 将苏联提供的 3 亿美元低息贷款全部用于购买武器装备(原计划仅 4000 万美元)尚属不得已 而为之,那么从 1951 年起大规模增加军费开支就完全是战争长期化的结果了。当年的总预 算因战争增加了 60%,而总预算中直接用于朝鲜战场的就占 32%。 两年以后用于经济建设 的贷款仍然很紧张。1952 年 9 月周恩来访苏时请求苏联在今后 5 年中再贷款 40 亿卢布,但 其中大部分还是用于军事和国防,购买工业设备的仅有 8 亿卢布。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消耗 各种作战物资 560 余万吨,战费开支达人民币 62 亿元,其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 可以想见的。

    中国未能及时改变战略方针的另一个后果是造成了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孤立地位。朝鲜 战争爆发前,关于联合国的代表席位问题已经出现了有利于新中国的趋向,特别是与印度建 交和与英国进行建交谈判的情况对联合国其他成员国颇有影响,以至美国国务院也决定不再 使用否决权阻挠联合国接受新中国的代表席位。直到 1951 年 1 月 8 日英国首相艾德礼还致 信杜鲁门指出,英国政府历来反对“由联合国通过一项谴责中国是侵略者的决议”。然而, 当中国表示拒绝联合国提案后一切都变了。十三国提案(特别是补充意见)本来是出于对中国 的同情立场,联合国能够通过该提案也表明了多数国家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以及要求和平的愿 望。中国决策的根本失误就在于不仅拒绝这一提案,而且还指责其为美国的阴谋,结果伤害 了许多国家的感情。1 月 30 日联大政治委员会即以 44 票对 7 票(7 票弃权)通过了美国提出 的控诉中国为“侵略者”的提案,这无疑表明了联合国多数国家对中国的失望,尽管其中不 乏受美国操纵的因素,但人们由同情转为反感的心态也是明显的事实。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问题从此被长期搁置起来。

    不仅如此,5 月 18 日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一项实际上以美国要求为蓝本的决议,即对 中国大陆实行禁运。大约半年之后,美国经济事务助理国务卿索普在一份声明中宣称:“已 经有 43 个国家接受和积极贯彻了联大决议,它们原来都是向中国出口战略物资的主要国家。” 经济封锁的结果是迫使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不得不过分依赖于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在中国 对外贸易总额中,中国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贸易额的比重 1950 年为 32.4%,1952 年 为 52.9%,1953 年为 72%,此后直到 50 年代末一直保持在 70%以上,其中对苏贸易额占总 贸易额的 50%。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础,建国初期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基本 是靠苏联的 50 项援华工程实现的。1950-1952 年中国全部固定资产实现新增金额合计 59 亿 元,而苏联援建的部分重点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新增固定资产即达 41.39 亿元,苏联因素在中 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而一旦中苏关系恶化,过分倚重于苏联的经济纽带 断裂必然会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害。

    对于新中国的统一大业来说,朝鲜战争的延长无疑也起到了决定性的阻碍作用。中国人 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本来是指日可待的,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虽然对此有所延搁,但美国这 150 时仍有意与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保持一段距离。如果及时停战,并按照联合国建议由英、美、 苏、中四国会议讨论台湾问题,据当时联合国多数成员国的倾向性意见看,台湾问题的解决 要比后来简单和有利得多。但在中国拒绝了联合国的建议后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不仅多数 国家的立场转向不利于中国,美国政府也迅速加强了对蒋介石政权的援助。根据国务院的要 求,1951 年 2 月杜鲁门专门拨出 5 亿美元作为对国民党陆军的无偿援助。此外,国防部还 为援助台湾准备好了价值 520 万美元的海军装备和 1600 万美元的空军装备。1952 年美国又 对台湾提供了大约 3 亿美元的援助。特别是 1952 年 3 月 22 日由参谋长联席会议起草的国 家安全委员会第 128 号文件,标志着美国对台政策的根本性改变。文件强调了台湾对美国在 远东的地位的“极端重要性”,还提出了三点政策性主张:第一,在必要时采取单方面行动, 确保台湾能用作美国军事基地;第二,第七舰队继续行使保护台湾的使命;第三,发展台湾 的军事潜力。这种政策性转变随着战争的拖延而愈加走向极端,直到战后美台“共同防御条 约”签订,两岸统一终于成为遥遥无期的政治愿望。

    从国际政治格局的更为广阔的视野观察,人们发现,战争结束以后世界并没有得到和平 和安宁。朝鲜战争大大加剧了以美苏对抗和两大阵营对峙为特征的冷战状态。中国介入朝鲜 战争被看作是“国际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冲突延长两年多的结果是助长了在战 争爆发后出现的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如军备竞赛和北约扩充及其军事化,同时也无限期地 消除了任何残存的一点恢复中美友好关系的希望。战争使美国对外政策更深地陷入了僵硬的 冷战立场,其结果不仅让美国最终背上了蒋介石这个它曾经一再想摆脱的包袱,还迫使美国 不断加强军备,扩大其在经济和军事上所承担的义务,并由于实施对华遏制方针而迈出了通 向越南战争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中国成为人们眼中的世界强国的副作用在于被认定是“苏 联军事力量的延伸”,中国的参战,特别是顽固地拒绝联合国议案,被西方认为是社会主义 阵营统一指挥的杰作,是莫斯科的命令使然,其结果之一是在西方国家眼中中苏确实已成为 “铁板一块”。中国终于被牢牢地捆绑在本来是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冷战战车上,甚至由于 毛泽东那被战争激发出来的革命冲动而比苏联更深地陷入了与美国敌对的漩涡。

    • 以前说过,朝鲜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是日本,台湾,和苏联。老毛出昏招,赔了儿子又折兵,造成中国几十年的封闭,孤立和落后。最后老邓承认:跟着美国混的,大都发了;跑到美国,摇尾乞怜。何必当初呢?到现在嘴还挺硬,还在撒谎,吹牛。